簡史

簡史

  臺灣傳統古建築蘊含許多過去傳統工藝,為民間習俗及歷史脈絡所累積形成之重要工藝產物。本系於民國89年8月設立「傳統工藝學系」日間學士班,於民國94年8月更名為「古蹟藝術修護學系」,以培育臺灣文化資產之有形與無形資產修復、維護及保存所需專業人才,於民國95年10月教育部通過增設日間碩士班,正式系所合一,透過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傳統工藝美學之核心素養,孕育具修護知識技能人才,於民國114年8月「亞太建築空間與文物保存學士學位學程」併入,延伸結合建築、文物保存專業研究技術實務體系,鏈結古建築、聚落、文物及工藝,補實當今國家推動文化政策所需之產學人才缺口,為保存國內與國際之珍貴文化資產而努力。

 

  在臺灣現代經濟快速發展體制下,土地資源利用有限,使得舊有傳統建築空間機能,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喪失其在傳統生活中的特殊地位。加之都市擴張的衝擊,導致舊有傳統建物一棟棟消失在現今生活環境之中,那些曾經記載傳統藝術活化在民間的建物,也隨著消失而離我們遠去,不再有機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部份。相對於傳統學院派的發展,民間因自然生活結合之不同特質,其得保存在傳統建築內的現象,事實上是寄寓於民間習俗之中,體現在吉語、典故、教孝、教忠的藝術表現等內容上。故如何將此傳統核心技藝與概念,植入學院教學體系,是一項挑戰,也是一項社會為文化承擔的重要使命。

 

  因此本系發展之方向,著重在大時代背景下,保存臺灣地域所乘載的中國文化傳統命脈,並於學術體制內進行系統化資料整理與專業人才培育,其重點如下:

 

  一、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概念
  二、傳統技藝的正確承繼
  三、技藝口訣與傳統圖稿的發掘、整理及建立
  四、典故吉語等在創作的出處與說明
  五、田野資料的記錄與整理
  六、古蹟建築經營管理與維護
  七、古建築文物保存修復能力

 

  本系以古建築中木雕、交趾陶、剪黏及彩繪等傳统建築工藝技術,培育建築歷史沿革發展以裝飾圖案、吉語典徵與民間習俗在古建築文化上之應用為核心素養課程,以系统建立歷史典故、稿作複圖、粉本蒐集、資料登錄等項目,量化後分類建目,分年分階段導成圖像資料庫。透過保存失傳的技藝、典徵、稿圖或吉語諧音運用,保留其臺灣區域的文化特質,同時以建築修復、文物保存、預防性維護課程分支,期望能以建築為主體,推動國家文化政策,結合當前文化資產保存、修復及再利用,建構建築空間之保存利用、地方文化創生、建築維護技術、文物保存技術與文資預防性保存等觀念,透過科技融入建築空間與監測文物,展示教育與保存技術,多元跨域課程,以打造國際化與在地化整合的學習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