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所特色

系所特色

1.園區:

 

  本系園區設立之初因受限校內教學空間分配,遂由校外原校設之校辦公廳舍於民國72年廢棄之女三舍進行改建再利用。教學房舍美化現況為原則,整體外觀採中國傳統園林風格設計改造。屋頂架設仿唐式灰鐵瓦色鍍鋅板;依園林高起、高下原理,將地下室空間改為中庭景觀,使有限教學園區呈現多樣的平面變化。中庭設有照壁做為映照,並於壁前植木,牆角搭配仿園林岩石造景,庭院過道鋪設傳統紅色方磚;後門以中國南方傳統建築手法,建立系所門樓,推門而入左側為民國96年整修啟用的彩繪專業教室及教師休息室,並於周遭栽種植披,為園區變化增添景觀外,也營造出靜謐專注的學習氛圍,充分展現本系融合傳統美學與教學功能的空間理念。

  隨著系所近十多年來之成長,所需專業空間日增,現有空間需交替互用,對學習品質已產生影響,加之新開設課程及研究所擴編,校方考量本系校外設立之單獨性,為就近管理方便與運用,向國有財產局承租,將原教師研習所之舊有辦公廳舍,移交本系管理使用。本系已於九十七學年度暑期參與變更設計,除使系館二區風格呈現與系館園區一致外,更優化空間設計,以支援學生學習所需,提供更完善的專業空間。另於本校大漢樓3樓,內部設有學程辦公室1間、一般教室2間、實作教室3間及學生臨時討論區。

  為完善傳統教學內容的使用需求,另設有素描、木雕、塑造、剪黏、彩繪、修護等多間專業教室,也設有一般學科相關的視聽教室,形成功能完備的專業教學園區。

 

2.課程:

 

  課程設計上區分為「理論訓練」、「傳統技藝」、「保存紀錄」、「修護實務」四大體系。

  「理論訓練」以達成培育施作傳統技藝及修護技法應有概念為根基,包含工藝史、棟架結構、民俗內涵與修護工法及理念等課程內容。「傳統技藝」之養成,則以史學體系的中國工藝史為綱目,就正確技藝訓練為本體,將技法於不同材料施作為貫穿,兼諧音、吉語、典徵、構圖之運用,於木雕、交趾陶、剪黏、泥塑等傳統雕塑技藝,加上傳統彩繪構圖運用,是國內唯一設有專研計畫項目,也是專注在臺灣文化工藝特質保存研究,唯一完整以術科引導教育訓練之課程。「保存紀錄」之實踐,以建築測繪、普查資料建檔、田野調查與分析文化脈絡等培訓為主。而「修護實務」則包含文物檢測、模擬修護流程、材質與材料辨識及運用等。

  除上述所列,近年並藉由產官學界資源建置文物修護中心基地,對傳統匠師技藝傳承與現代技法並進之教學,媒合國外內合作實習單位,增進學子接軌就業市場的準備。

 

3.設備:

 

  本系教學設施完整,依據術科與學科發展需求,設有多項專業教學空間與基礎設備。

  術科實作基礎設備包括木雕線鋸機房、交趾燒窯工廠、彩繪專業教室、剪黏專業教室,以及各年級木雕專屬教室;學科教學方面於各教學空間內均建立基本投影配備,專用教學研究大小視聽教學空間二間、建築製圖及資料編輯等專業空間。設有3D印表機、中型雷切機、微型木工設備、木工設備及製圖、測量、攝影相關設備,提供學生於實務操作、模型製作及文物修復課程教學時所使用,另本校二校區文物維護研究中心支援文物修復、實驗等實務課程之操作借用,滿足學程執行實務課程各項之所需。

 

4.教學:

 

  系所籌設目的以發展、保存、修護及研究古建築裝飾藝術為主,各專業教學課程,均有國家藝師及薪傳重要匠師參與教學,是全國傳統工藝教學體系中,最龐大落實於臺灣傳統工藝,民間技藝實務執行教學之陣容。以傳統民俗文化中的「技藝傳承」、「歷史典故」、「圖稿變化」、「稿本搜集」、「資料建系」等項目,將做成系統化的保存,同時以「建築修復」、「文物保存」、「預防性維護」課程分支,期望能以建築為主體,推動國家文化政策,結合當前文化資產保存、修復及再利用,建構建築空間之保存利用、地方文化創生、建築維護技術、文物保存技術與文資預防性保存等觀念,透過科技融入建築空間與監測文物,展示教育與保存技術,多元跨域課程,以打造國際化與在地化整合的學習系统。